清溪乡

24
  • 风力:西南风3-4级转<3级
  • 相对湿度:13%
  • 紫外线强度:很强
  • 气压:813 kPa
  • 降雨概率:1%
  • 能见度:26km(公里)
数据更新于:2024-04-29 11:30
  • 今天白天
    最高温度:24℃
  • 今天夜间
    最低温度:7℃

黄山区清溪乡天气预报24小时详情

黄山区清溪乡未来一周天气预报

黄山区15天天气>>
  • 星期一4月29日7℃ ~ 24
  • 星期二4月30日多云5℃ ~ 26
  • 星期三5月1日9℃ ~ 23
  • 星期四5月2日中雨7℃ ~ 15
  • 星期五5月3日小雨6℃ ~ 13
  • 星期六5月4日小雨10℃ ~ 18
  • 星期日5月5日小雨6℃ ~ 19

黄山区清溪乡15天、30天天气预报

黄山区30天天气>>

    黄山市黄山区清溪乡天气、简介

    清溪乡地图

    清溪乡今天白天晴,最高气温24℃西南风;夜间晴,最低气温7℃南风;

    清溪乡是1970年3月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而设立(当时称为清溪公社)。迄今已逾三十余年。清溪乡位于黄山区西部,东临太平湖,南邻桃源乡,西、北与石台县交界。政区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3.4公里,面积68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乡人民政府驻俞家,距城区63公里。全乡辖3个村民委员会1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8平方公里,总人口2516人(回族3人,余均为汉族)。乡人民政府设在俞家。

    乡境地处亚热带西缘,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适中,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是一个空气清新,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的典型山区、库区乡。全乡有林业用地91034亩,森林面积81571亩,木材蓄积量24万立方米,竹林面积3462亩,森林覆盖率76%。清溪乡的历届党委政府将后续资源的培植作为首要任务,把植树造林列为山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初就创办了社队林场,1976年8月,清溪公社林场还被评为安徽省先进社队林场。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村村办林场,户户齐造林,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的口号,全乡先后投资上百万元,并通过“世行贷款”解决扶持资金近百万元,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林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全乡现有、乡、村、组及个体联户林场6个,总面积1.5万亩,毛竹林、经果林占新造林比重达50%以上。2002年,全乡共封禁公益林35779亩,退耕还林1561亩。拥有专兼职护林员60余人。全乡有茶园2000余亩,年产干茶7万多公斤,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均在千元以上。茶叶品质较好,色、香、味、形俱佳。1996年,清溪的“幽兰香”茶被区誉为“黄山名茶”。2002年,向上申报20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并取得资格,标志着本乡的茶叶正逐步迈向世界市场。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全乡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早在70年代初创办的清溪公社林场现已发展为自产自销型的木材生产经营龙头企业。诚信招商,使“天福西餐具厂”现已成为年生产能力500立方米,实现产值和销售收入250万元,向国家上缴税金16万元,获区政府“企业纳税贡献奖”的外商独资企业。利用毛竹资源进行产品深加工的竹制品加工厂;集有机茶生产、加工、包装、批发、零售为一体的“清溪茶厂”;由当地农民自己组建而成的“云鹰土石方工程队”,象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2002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1759万元。在此基础上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林业分类经营、退耕还林项目得到了有效实施,补助粮款得到兑现,使农民尝到了实施该项目的甜头;袋料食用菌和灵芝的栽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试种袋料菇2.5万棒,2002年发展到20万棒,80%的种植户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收益。此外,土鸡、菜牛、肉鸽等养殖业的发展也已成为当地农民的增收门路。2002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264.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0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3%,完成财政收入任务50.50万元。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注重逐步改善交通、通讯,先后实施了俞(家)东(坑口)公路降坡工程、吴家洲桥水毁重建工程、船(渡)杨(家垅)环湖公路和毕山口码头建设工程,全乡现有境内机耕路2条,总长13.9公里,大桥4座,总长200余米。1996年开通了程控电话,现有用户330余户,占全乡总户数的48.2%。全乡3个村18个村民组及乡直片的自来水设施得到了全面改造,98%的户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流水。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俞家防洪墙建设于2002年底完成一期工程(投资额为45万元)。乡农电大楼、计生综合楼、中心学校教学楼、乡卫生院综合楼等一批建设工程先后完工并交付使用,大大改善了办公、教学和医疗等条件。2002年,乡投资30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为576平方米、钢混三层结构的综合性卫生大楼一幢,卫生条件、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普遍增强,人均寿命69.7岁。1998年乡文化站被列为省级“农村文化杜鹃花工程”试点单位,并于2000年顺利通过省级检查验收。有线电视的开通,填补了广播电视事业的空白。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村完小3所、教学点4个,乡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生入学率、教育完成率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