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镇

24
  • 风力:北风3-4级转4-5级
  • 相对湿度:59%
  • 紫外线强度:
  • 气压:996 kPa
  • 降雨概率:-%
  • 能见度:17km(公里)
数据更新于:2024-03-29 11:30
  • 今天白天
    最高温度:24℃
  • 今天夜间多云
    最低温度:5℃

临漳临漳镇天气预报24小时详情

临漳临漳镇未来一周天气预报

临漳15天天气>>
  • 星期五3月29日5℃ ~ 24
  • 星期六3月30日多云4℃ ~ 14
  • 星期日3月31日小雨4℃ ~ 13
  • 星期一4月1日2℃ ~ 18
  • 星期二4月2日5℃ ~ 17
  • 星期三4月3日8℃ ~ 23
  • 星期四4月4日5℃ ~ 26

临漳临漳镇15天、30天天气预报

临漳30天天气>>

    邯郸市临漳县临漳镇天气、简介

    临漳镇地图

    临漳镇今天白天晴,最高气温24℃北风;夜间晴,最低气温5℃东北风;

    临漳镇(Linzhang Zhen),县0驻地。位于县境北部。面积48.64平方千米,人口7.50万人(2002年)。辖34个行政村,镇0驻南关村。磁(县)肥(乡)、临(漳)魏(县)、临(漳)柳(园)、临(漳)茶(棚)公路穿境。

    1953年建城关乡1958年改红光公社,1961年更名城关公社,1984年改建临漳镇。1996年坊表乡并入。1997年,面积46.4平方千米,人口7万,辖南街、南关、东烟寨、洛村、东街、东关、李家村、东北角、北街、北关、西北角、西尚村、西街、西关、西南角、西烟寨、东南角、西五岔口、东五岔口、岗陵城、西后坊表、炉耳庄、郝辛庄、-营、刘庄、东岗村、西岗村、西辛寨、西前坊表、后赵、前赵、王明寨、东前坊表、东后坊表34个行政村。

    -临漳县城简介

    临漳县城:

    临漳县城,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叫“理王”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知县杨辛奏迁县于理王村,始筑土城及四门。后经历任知县多次修建,逐步形成城郭,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临漳县城以十字街为中心,逐步形成“四街”、“四关”、“四城角”。

    四街

    东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东,故名东街。东街现有耕地1052亩,农业人口1156人。

    南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南,故名南街。南街现有耕地194亩,农业人口881人。

    西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西,故名西街。西街现有耕地881亩,农业人口1096人。

    北街:

    因该街位于县城十字街之北,故名北街。北街现有耕地1271亩,农业人口1811人。

    四关

    东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东门外,故名东关,清咸丰年间为东关厢。东关现有耕地464亩,农业人口771人。

    南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南门外,故名南关,清咸丰年间为南关厢。南关现有耕地213亩,农业人口860人。

    西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西门外,故名西关,清咸丰年间为西关厢。西关现有耕地202亩,农业人口524人。

    北关:

    因该村位于县城北门外,故名北关,清咸丰年间为北关厢。北关现有耕地1935亩,农业人口2787人。

    四城角

    东北城角:

    该村原名理王店,即理王村。因位于县城东北角,逐步演变为东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665亩,农业人口1123人。

    东南城角:

    因位于县城东南角,故名东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850亩,农业人口1161人。

    西南城角:

    因位于县城西南角,故名西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408亩,农业人口1752人。

    西北城角:

    因位于县城西北角,故名西北城角。该村现有耕地500亩,农业人口772人。

    李家村

    李家村位于县城东关东侧。据查,明永乐年间,李姓从-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故名李家村。该村现有耕地2105亩,农业人口2335人。李家村是临漳县第一个党支部组织委员林源的故乡。

    西上村

    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在县城西北一里许,设有“社稷坛”。社稷坛也称社稷台,后在此逐步形成村落,因在城西,取名西台上村,又称西堂上村,后简化为西上村。该村现有耕地748亩,农业人口1205人。

    落村

    相传曾在此落过天书,故名落书村,后简化为落村。北宋时即有落村。因村滨漳河,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为落村渡口。清乾隆年间为东、西二落村,咸丰年间至今为落村。该村现有耕地2580亩,农业人口1875人。

    岗陵城

    岗陵城历史悠久。《汉书》云:战国名将乐毅聘魏,-为岗陵君,并为他筑城,曰岗陵城。据此,岗陵城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村落。该村现有耕地4600亩,农业人口3300人。

    东烟寨、西烟寨

    相传,此地原靠漳河,大雁栖落,烟雾缭绕,笼罩大地。后在此形成村落,名曰雁落寨、烟落寨。又据村民传说,原村紧靠漳河,时遭水患,村庄大搬迁,但不知迁往何地为好。于是村民将大量香箔点燃,叫神指点。香箔的烟落在何处,即在何处定居。此地为“烟落处”,在此定居,取名烟落寨。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烟落寨。清咸丰年至今为东烟落寨、西烟落寨。现简化为东烟寨、西烟寨。东烟寨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现有耕地518亩,农业人口619人。西烟寨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现有耕地1060亩,农业人口1374人。

    东五岔口、西五岔口

    明代漳河在此村附近流过,村北有五条路通向河口,因而该村得名五岔口。明正德《临漳县志》记载:五岔口。清乾隆年至今为五岔口。1962年该村一分为二,分成两个行政村:东五岔口、西五岔口。东五岔口现有耕地2820亩,农业人口1672人。西五岔口现有耕地1492亩,农业人口846人。

    “坊表”村名由来及演变

    “坊表”村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有东王表、西王表。明正德年为东王庙、西王庙。清乾隆年为东坊表、西坊表;咸丰年为坊表庄、西坊表、西后坊表、东后坊表;光绪年为东坊表、西坊表、东后坊表、西后坊表。今为东前、东后、西前、西后四个坊表。

    东前坊表、东后坊表:

    据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从-县迁来之民定居“王庙”之东,取村名东王庙,后改为东坊表。因人口增多,村分为二,在南者称东前坊表,在北者称东后坊表。现为两个行政村。

    东前坊表现有耕地2005亩,农业人口2027人。

    东后坊表现有耕地855亩,农业人口914人。

    西前坊表、西后坊表:

    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杨姓从-县迁居大善里村,村东有一座泰山庙,又称王庙,村名也逐渐叫成西王庙。明嘉靖年间,杨姓有人举官,嫌“王庙”二字不雅,村西又距兵部尚书石璞祖坟前的牌坊较近,借此改村名为西坊表。清代因受漳河水患,一部分人北迁,另建村庄,取村名西后坊表。原西坊表也改为西前坊表。现为两个行政村。

    西前坊表现有耕地1185亩,农业人口1149人。

    西后坊表现有耕地2435亩,农业人口2213人。

    前赵坦寨、后赵坦寨

    据查,宋朝时,一个有权势会武艺的人名叫赵坦在此建立村寨,取名赵坦寨。清《乾隆漳德府志》记载为赵坦寨。清康熙年间,漳河泛滥,把村冲毁,居民南移北迁,村分为二,在南者为前赵坦寨,在北者为后赵坦寨。现为两个行政村:

    前赵坦寨现有耕地1190亩,农业人口972人。

    后赵坦寨现有耕地1415亩,农业人口1208人。

    王明寨

    据传,元末明初有一员大将叫王明,领兵在此建过营寨,故村名叫王明寨。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王明寨。村名沿用至今。王明寨现有耕地3360亩,农业人口3072人。

    东岗村、西岗村

    岗村历史悠久、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有南刚、北刚,明代仍之。清乾隆年为岗村集、东岗村,咸丰年为岗村庄、东岗村,光绪年为南岗村、东岗村、西岗村。今为东岗村、西岗村、南岗村、栗岗村。

    据传,历史上这一代常遭漳河水害,明代人们选此高地定居,取名岗村。清代发展为岗村集。后来人口增多,村分为二:东岗村、西岗村,现为两个行政村。西岗村系老红军老战士黄金贵的故乡。

    东岗村现有耕地2120亩,农业人口1700人。

    西岗村现有耕地1955亩,农业人口1940人。

    -营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即有-。清代在此设营,故称-营。村名沿用至今。-营现有耕地2855亩,农业人口2167人。

    刘庄

    明初,刘姓兄弟二人从-迁此定居,取名刘家庄,后简化为刘庄,村名沿用至今。刘庄现有耕地1025亩,农业人口731人。

    炉耳庄:

    据《史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十三年,史意从-炉家村迁此定居,取村名炉家庄。清初,该村四角建了四座砖窑,形似炉加耳,遂名炉耳庄。村名沿用至今。炉耳庄现有耕地2555亩,农业人口2601人。

    郝辛庄

    据《郝氏宗谱》记载,明永乐元年,郝姓从-迁居漳南王村垦荒营生。因王村北临漳河,时受水患,后部分郝姓西迁,另建新庄,名曰郝家新庄。后演变为郝辛庄。清咸丰年为郝辛庄,村名沿用至今。郝辛庄现有耕地2555亩,农业人口2204人。

    西辛寨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即有此村。北宋叫万金村。清康熙年间,漳河泛滥,将村冲没。居民迁此另建新村寨,故名新寨。清乾隆年为辛寨村,咸丰年为辛寨集,光绪年为辛寨村。1982年3月2日改为西辛寨。

    西辛寨现有耕地890亩,农业人口921人。